中国乡村自建房市场,规模大、单体小、分布散、需求杂。
住建部和农业部数据显示,全国有2.24亿户农村房屋,每年新建约300万栋以上,足见底盘之大。但是,对于乡墅企业而言,分散也意味着管理半径与服务半径受限,盲目做大往往出现“规模不经济”。
笔者在传统建造方式的乡墅领域和工业化模块化房屋建造领域,均有过千余个项目的亲身实践。同时,也直面过国内自建房“碎片化需求”和海外工业化房屋“体系化供给”之间对比带来的冲击。
基于此,会更清楚地看到,中国乡墅企业面前只有两条可行的出路:一条是区域性“工务店化”+统一供应链赋能;另一条是全国性的工业化交付。
靠政策拉动拯救不了乡墅企业,选对路线、强化产品与交付体系才有未来,打铁还需自身硬。
出路一
区域性:强交付+统一供应链赋能
基于惯性,95%以上的中国的乡村自建房客户,并不会选择装配式的方式来造房,而会先入为主地选择现浇/砖混的方式来进行房屋建造。这种偏好养活了大量的乡村施工游击队。
*“拖泥带水”的乡村建房典型场景:
在我国,采用现浇/砖混为主的区域性小型团队,通过老板亲自深入一线的强管理模式,可以把工程质量控制得很好,产生稳定的口碑和利润。而一旦规模做大,例如笔者此前的宝家乡墅,2021年开工量超过800栋时,由于采用的也是劳动密集、工序冗杂的传统交付模式,管理者便难以亲临每个项目一线,项目一多,则会陷入管理泥潭,导致营业额越大,利润越低,坠入“规模不经济”陷阱。
* 日本小型工务店施工场景:
具有类比意义的,是我们的邻国日本。他们的一户建行业生态,就是由“大量的工务店(komuten)+ 少数的工业化大厂”共生生态来构成的:丰田、大和、松下等工业化房屋大厂自不必说,而大量的“工务店”这种下沉市场的小型施工商,也在密集承接定制化的小体量私宅项目,它们小而稳,每年做几套到几十套,服务半径可控,且背后则有着各种中大公司或平台提供部品、工法、图集与金融等支撑。
研究显示,日本长期以来相当比例的独栋住宅由年产<10套的小型工务店队伍完成;许多Cainz之类的供应链平台通过与工务店合作扩大供给,这是一套被验证的区域化生态。
因此,对中国第一类乡墅企业(现浇/砖混为主)来说,别去硬拼全国性品牌统一交付(哪怕品牌联营也不行,任何一个区域的交付瑕疵,都会通过舆情放大,迅速“连坐”波及其他区域。),而应做强本地口碑与售后,并在后端接入“统一的B2B供应链网络”:集中采购主材与部品、复用标准构造做法与验收清单、共享合规与财税能力,从而与大供应商议价、降低波动成本。这套打法并不依赖行政强制,本质是以市场组织效率替代企业组织半径。
而搭建服务这一类乡墅企业的“统一的B2B供应链网络”,提供“联合采购 + 共享部品库 + 匠人培训 + 质保协同 + 数字平台”,降低地方小公司的经营摩擦,也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。
出路二
全国性:工业化+大规模交付
如果说第一条路的关键词是管理半径,那第二条路的关键词就是平台化与数字链路。
虽然大多数客户不会选择装配式的造房方式,但随着劳动力人口结构和产业生态的变迁,中国乡村自建房市场的工业化程度大幅攀升,只是时间问题,工业化大规模交付的乡墅企业崛起也只是时间问题。
光靠上层政策是不够的,这些年国家围绕预制构件、装配率评价、绿色建筑认证等,不断推出各类政策和支持工具,但政策落实到乡村自建并非强制门槛,很多政策本身也不接地气,行业能否跃迁仍取决于企业自身体系能力的自我进化。
世界范围看,工业化建造的效率与确定性已被反复验证。麦肯锡测算,成熟项目可缩短工期20%–50%,同时改善成本可控性与质量一致性;但要跨越示范到规模,必须从“项目思维”转向“产品—平台思维”。
日本经验
柔性大规模定制与持续迭代
日本头部住宅企业(积水、松下、丰田、三菱等)在预制化+数字化上深耕多年:多材质体系(钢/木/PC)并行,围绕标准化节点与围护系统做“可配置的个性化”,以平台支撑多地块、多气候、多偏好的差异化交付,呈现“总协调(total coordination)+大规模定制”的技术与组织特征。
更具启发性的是日本企业的出海验证:积水在美国通过并购整合(收购M.D.C. Holdings等),把集团年供给能力提升至覆盖16个州、约1.5万套/年,同时在本土品牌“SHAWOOD”上落地预工程化结构与高标准机电围护,验证了平台化产品在异地的可移植性。
欧洲经验
平台化与规则引擎
英国政府主导的P-DfMA(平台化设计与制造装配)路线,要求以数字化部件目录与可复用组件体系,跨项目复用与规模化生产;行业“平台规则书(Rulebook)”与实践案例,为“从BIM到部件”的规则化提供了公共底座。
瑞典BoKlok(宜家×斯堪斯卡)以木结构工业化+标准化户型,在近30年里把低成本、可负担、成套社区做成品牌化产品,证明了“高复用+有限配置”的商业可行性。
技术抓手
从BIM到BOM、从方案到节拍
要在非标、小体量、分散地块里跑通工业化,关键不在单个构件,而在端到端数据链:
配置器/规则引擎:把地块约束、客户选项、结构模数、机电通道与规范校核,固化为“可计算的组合”,国际上已有多项针对工业化建筑的配置器研究与案例。
BIM→BOM:将建筑信息模型映射为可制造的物料清单与工艺路由,并与工厂排产、质量追溯联动,形成“黄金贯穿(golden thread)”。
P-DfMA库与平台化接口:以标准连接与部件族为载体,把“100种地块×100种偏好×100种做法”的组合,压缩为“有限平台×受控变体”。
换句话说,我国目前最大的问题,不是“装配式技术不行”,而是缺少把技术变成产品与平台的组织能力。仅仅把施工图搬进工厂,不等于工业化。没有产品平台与规则引擎支撑,装配式难以在“非标小体量”场景跑赢现场现浇。
想要做大规模,走工业化道路的乡墅企业,光有资本是不够的,更需要敏锐的客户需求嗅觉、清晰的技术路径图,以及强大的百折不挠的决心。而这条道路一旦走通,基于中国的市场体量,企业则有机会跃升为现象级的行业巨头。
而做出一家这样的企业,也是笔者毕生的愿望。
两类企业的落地路线图
做“区域工务店”的企业
(现浇/砖混为主)
1、本地口碑+终身维保:口碑即品牌壁垒;建立“三年-五年-终身”分级保固与透明售后回访。
2、接入统一供应链:与区域同行组成采供联盟,共享部品、工序标准与质保条款,降低材料波动。
3、轻量数字化:用低成本工具把“方案—预算—合同—工期—验收”在线化,降低沟通与交付摩擦。
4、风险前置:沿用安全图集与节点做法,把易错工序(防水、门窗、节点密封)固化为清单化验收。
5、风险边界:坚决不超半径接业务、不开新型产业线、不做“去总部化的品牌联营”。
做“全国工业化”的企业
(装配式)
1、确立产品平台:清晰划分固定层(结构/机电主干/接口)与可变层(立面/内装/部分平面),从第一天避免“项目—项目”滚动定制。
2、上线配置器:把地块红线、退距、层高、开洞、抗震区划与客户选项,固化为规则;输出BIM、BOM与工艺路由。
3、工厂节拍化:以节拍—工位—在制品(WIP)为主线,建立“部品良率—节点一次合格率—返工工时”三大运营指标。
4、多地验证:学习BoKlok的“高复用+有限配置”社区打法,学习积水的并购整合与技术外溢,把平台复制到不同城市带与气候区。
5、监管与金融友好:对接装配式评价、绿色认证、住宅性能险,提高银行按揭与政府采购的可接受度。
冷静看待装配式的口碑争议
装配式在中国乡墅界的口碑并不好。尤其是过去“轻钢别墅”在农村的低门槛招商、代理加盟“套路”、施工质量参差,带来漏水、隔声差等投诉,主流媒体多有调查报道。
但是,行业形象受损并非系统性技术缺陷,而是不规范供给与不完整交付引发的信任塌陷,这恰恰印证了前述两种路径模式的的必要性。
不要把技术路线、结构体系政治化。媒体揭示的问题确实存在,但它们不是材料或体系本身的原罪。行业应以准入与认证、标准节点与试验、透明质保与售后来修复信任——这与我在海外项目的体会一致:体系化交付比单纯的材料或结构之争更重要。
判断与呼吁
乡墅行业不可能被“统一大品牌+强管控”一把梭地改造。区域工务店生态会长期存在且能活得很好,但需要统一的B2B供应链与标准化做法加持;与此同时,工业化+数字化的全国型选手将成为另一个物种,用产品平台与配置器把“非标需求”压缩到“可制造的有限变体”,并率先实现稳定规模化。
少谈“口号式工业化”,多做“平台式产品化”。我们赞同开放市场与契约精神,相信透明与专业能赢得用户,在目前的窗口期里(政策支持但不强制、国际对手尚未全面进入),请把资源投到能沉淀能力的地方:规则引擎、BIM→BOM、P-DfMA库、供应链金融、质量追溯。当国际对手的“狼”真正到来时,靠的不是感情与叙事,而是成熟的产品和交付体系。
你觉得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