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个碳目标!中国气候行动迈入新征程

信息来源:绿色建筑杂志   浏览次数:71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28

2025年9月24日,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式宣布了中国新一轮的国家自主贡献(NDC)目标。这一被称为继“双碳”目标后的“第三个碳目标”,为中国到2035年的气候行动设定了清晰的路线图,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。


“到2035年,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%-10%,力争做得更好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%以上,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、力争达到36亿千瓦,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,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,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,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。”—— 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致辞


这一系列量化目标不仅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,更预示着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。


里程碑式的跨越:2035年新目标的深远意义


与此前聚焦于2030年的“双碳”目标相比,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在范围、性质和深度上均实现了重大突破,其意义深远。


从“强度控制”到“总量控制”的历史性转向


过去,中国的气候目标主要以“碳强度”为核心,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而此次明确提出“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%-10%”,是中国首次设定覆盖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。这标志着中国气候政策从“强度控制”向“总量控制”的历史性转变。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必须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“绝对脱钩”,对产业结构、能源系统和技术创新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
从“二氧化碳”到“所有温室气体”的全面覆盖


新目标明确将管控范围从二氧化碳扩展至《巴黎协定》要求的所有温室气体。这包括甲烷(CH4)、氧化亚氮(N2O)、氢氟碳化物(HFCs)等“非二”温室气体。这些气体虽然排放量少于二氧化碳,但其全球增温潜势(GWP)极高,例如部分氢氟碳化物的GWP值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。如此前行业观察文章所预测,将“非二”气体纳入管控,不仅回应了国际社会的关切,也意味着农业、化工、制冷、废弃物处理等更多行业的减排责任将被压实,为相关减排技术和碳资产开发(如CCER)带来了新的机遇。


从“重点领域”到“全经济范围”的系统性转型


“全经济范围”的表述,意味着气候治理不再局限于能源、工业等传统高耗能领域。正如专家解读,这意味着气候治理将渗透到工业、建筑、交通、农业、居民生活等所有经济社会活动中。这要求建立覆盖全社会、各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监测、报告和核查(MRV)体系,并推动发展理念的根本革新,将气候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“硬约束”。


从“参与者”到“引领者”的全球气候治理新角色


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挑战的背景下,中国提出这一富有雄心的目标,彰显了其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。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批评“个别国家逆流而动”,并强调坚持多边合作。此举不仅为《巴黎协定》的落实注入了强大动力,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绿色转型路径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,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引领作用。


新目标对建筑及房地产业的深层影响


建筑业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和高排放行业,其全生命周期(建材生产、建造、运行、拆除)的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相当大比重。2035年新目标的“全经济范围”和“全温室气体”覆盖,无疑将对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带来一场深刻的、系统性的变革。


标准升级:绿色低碳建筑成为“硬约束”


新目标将倒逼建筑行业标准全面升级。未来,超低能耗建筑、近零能耗建筑甚至零碳建筑将从“示范项目”加速走向“普遍要求”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更加严格,对建筑围护结构、气密性、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提出更高要求。同时,“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”的目标意味着,未来的建筑和社区规划必须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风险(如高温、暴雨、台风),在韧性设计、防洪排涝、应急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提升。


能源革命:建筑从“能耗大户”转向“产能单元”


“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%以上”和“风光装机达到36亿千瓦”的宏伟目标,将深刻改变建筑的能源属性。建筑光伏一体化(BIPV)、光储直柔(即光伏、储能、直流配电和柔性用电)技术将迎来爆发式增长。未来的建筑不再是单纯的能源消费者,而是集发电、储能、智慧用能于一体的“产能单元”和虚拟电厂的组成部分。这将推动房地产开发商从“建房子”向“能源服务商”的角色转变,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增长点。


供应链重构:低碳建材与循环利用迎来风口


“全经济范围”的减排压力将沿着产业链向上游传导。钢铁、水泥、玻璃、铝等高耗能建材行业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,这将催生对低碳水泥、绿色钢材、高性能节能门窗、环保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的巨大需求。此外,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、装配式建筑等工业化建造方式,因其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现场排放方面的优势,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。对HFCs等含氟温室气体的管控,也将推动制冷和发泡剂行业向低GWP值的替代品转型。


价值重估:碳市场扩容与气候风险定价


新目标明确“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”。目前,建材行业(如水泥、电解铝)已被纳入或即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。未来,随着数据基础的完善,不排除将大型公共建筑或房地产企业的运营排放纳入管控。这将使碳排放成为一项有价资产或负债,直接影响企业运营成本和资产价值。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将更加关注房地产项目的碳足迹和气候风险暴露,绿色、低碳、具有气候韧性的资产将获得更高的市场估值和融资优势。


模式创新:城市更新与气候适应型社区建设


中国正进入存量房时代,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提供了转型机遇。结合2035年目标,未来的城市更新将不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,而是以提升能效、改善环境、增强韧性为核心的绿色更新。例如,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、加装光伏、建设社区共享储能设施、打造海绵社区等。这不仅能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,也将推动房地产企业从单一的开发销售模式,向涵盖规划设计、绿色建造、智慧运营、资产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商转型。


结语: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绿色未来


中国2035年新气候目标的发布,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,更是一张迈向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蓝图。对于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而言,这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,要求其彻底告别传统的高消耗、高排放发展模式;更是蕴含巨大潜力的历史性机遇,为其开辟了通往绿色、智能、可持续发展的新赛道。


从被动减排到主动转型,从成本约束到价值创造,那些能够率先拥抱变化,在技术创新、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上取得突破的企业,必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,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。


部分素材来源:新华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