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小砖厂的退场潮:政策铁腕与市场寒冬下的行业重构

信息来源:烧结砖技术   浏览次数:7   发布时间:2025-11-05

    在河南新乡,一座有着二十年历史的砖瓦厂正被拆除机械逐步夷平。厂区外墙上,“年产3000万块页岩砖”的褪色标语,与不远处“严格落实砖瓦行业整治要求”的红色横幅形成刺眼对比。这不是孤例,从河北沧州到四川眉山,从江苏盐城到湖南益阳,一大批年产不足6000万块、未达B级企业标准的中小砖厂,正密集遭遇“断水断电、拆除设备”的结局。这场由政策红线与市场寒冬共同掀起的退场潮,正深刻重塑中国砖瓦行业的产业格局。


政策“组合拳”:从准入到运营的全链条围剿


    中小砖厂的生存空间,正被各级政策文件层层压缩,形成“标准抬高、门槛卡死、成本倒逼”的三重绞杀。从国家层面看,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(2024年本)》明确将“年产6000万块以下的烧结砖瓦生产线”列为限制类,若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产能提升与环保改造,将直接划入淘汰范畴。而生态环境部发布的《砖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29620-2024),更是将颗粒物排放浓度限值从30mg/m³收紧至10mg/m³,氮氧化物从180mg/m³降至50mg/m³,这一标准甚至超过部分发达国家水平,让依赖老旧窑炉的中小砖厂几乎无改造空间。
    地方政策的执行则更为严苛,形成“一地一细则”的围剿态势。以山东淄博为例,当地2024年出台的《砖瓦行业专项整治实施方案》中,明确了“四个必须”的硬性要求:必须实现全固废掺量≥30%的原料标准,且需提供固废来源合规证明;必须持有完整的营业执照、环评批复、排污许可证、不动产权证(工业用地性质)等12项证件;必须完成厂房全封闭改造,配备负压收尘系统与在线监测设备;必须使用天然气、生物质等清洁能源,彻底淘汰燃煤窑炉。更关键的是,方案明确“租借集体用地、农业用地的企业一律不予备案”,而这正是多数中小砖厂的“致命短板”——早年依托村镇关系租借土地建厂,土地性质始终无法转为工业用地,如今直接失去合法经营的前提。
    政策执行的“刚性”还体现在时限与处罚上。河北邯郸要求2025年6月底前完成所有砖瓦企业的整治验收,未达标的直接断电停产;江苏泰州则推行“红黄绿”三色管理,黄色企业限产30%,红色企业立即关停,且关停后不得异地重建。这种“倒计时式”的整治,让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砖厂根本无力应对——一套完整的环保改造设备(含脱硫脱硝、在线监测)需投入150-200万元,全固废原料处理系统需80-120万元,厂房封闭改造需50-80万元,总计投入超过300万元,而多数年产3000-5000万块的砖厂,年均净利润仅50-80万元,改造投入相当于4-6年的利润总和,根本无力承担。


市场“寒冬”:下游低迷传导的需求崩塌


    如果说政策是“断路的石头”,那么下游市场的持续低迷就是“断粮的风雪”。砖瓦行业作为建筑建材的基础环节,90%以上的需求直接依赖房地产与基建工程,而当前两大下游领域的疲软,正从需求端彻底瓦解中小砖厂的生存根基。
  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5年1-10月,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2.1%,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.3%,连续18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;基建领域虽有政策托底,但重点投向交通、能源等大型项目,对普通砖瓦的需求拉动有限,同期全国砖瓦及建筑砌块产量同比下降15.7%,库存积压率攀升至45%。在河南郑州,某建材市场经销商透露,2025年砖瓦销量较2022年下降了近60%,“以前一天能走20车砖,现在三天走不了5车,很多工地要么停工,要么改用新型建材”。
    市场萎缩还引发了残酷的“价格战”,进一步挤压中小砖厂的利润空间。大型砖厂凭借规模效应(年产1.2亿块以上),可将单位生产成本控制在0.25元/块以下,而中小砖厂因原料采购分散、能耗较高,成本普遍在0.35元/块以上。为争夺有限订单,大型企业将出厂价压至0.3元/块,中小砖厂要么“亏本接单”,要么“无单可接”。湖南岳阳某小型砖厂老板算了一笔账:“2025年上半年接了一个小区项目,每块砖卖0.32元,除去原料、人工、能耗,每块亏0.03元,干了三个月亏了40多万,只能停掉”。
    更致命的是,建材行业的整体低迷还引发了“连锁反应”。一方面,上游原料供应商为规避风险,要求中小砖厂“现款现货”,不再提供赊销,加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;另一方面,下游建筑企业拖欠货款现象频发,2025年砖瓦行业应收账款回收期从以往的3个月延长至8个月,不少中小砖厂因资金链断裂被迫停产。中国建材流通协会的调研显示,2025年上半年,全国砖瓦行业中小企业亏损面已达78%,超过40%的企业处于“半停产”状态。


退场背后:产业升级与民生安置的平衡难题


    中小砖厂的大规模退场,本质上是中国制造业从“粗放扩张”向“高质量发展”转型的必然结果。长期以来,砖瓦行业存在“小、散、乱、污”的问题——全国约1.2万家砖瓦企业中,年产6000万块以下的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0%,多数企业缺乏环保设施,燃煤窑炉排放超标,不仅浪费资源,还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。政策推动的整治,正是为了淘汰落后产能,推动行业向“规模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”转型。例如,山东枣庄通过整治,将原有87家砖瓦企业整合为15家,保留企业全部实现“全固废利用、清洁能源、在线监测”,吨产品能耗下降30%,污染物排放减少80%,产业集中度与环保水平显著提升。
    但在这场“腾笼换鸟”的过程中,民生安置与转型引导的问题也日益凸显。中小砖厂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与县域地区,是当地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——一家年产5000万块的砖厂,通常能带动80-120人就业,其中多为45岁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,他们缺乏其他技能,企业关停后面临“再就业难”的困境。河南新乡某砖厂关停后,62岁的工人王师傅坦言:“在砖厂干了10年,现在出去找活,工地不要这么大年纪的,只能在家种几亩地,收入少了一大半”。
    此外,部分中小砖厂还涉及历史遗留的债务问题。由于早年经营中多依赖民间借款或供应商赊销,企业关停后,债务无法偿还,容易引发纠纷。江苏盐城就曾出现过砖厂老板因无力偿还债务“跑路”,导致20多名工人工资被拖欠的情况。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,不仅会影响地方稳定,也会让产业升级的“阵痛”加剧。


结语:重构后的行业未来


    随着政策整治的持续推进与市场的自然淘汰,中国砖瓦行业的“洗牌”还将持续。未来,行业格局将呈现“两极分化”——一方面,大型绿色示范企业将凭借规模优势、技术优势与合规优势,占据80%以上的市场份额,产品向高附加值的新型墙体材料延伸;另一方面,不符合标准的中小砖厂将彻底退出市场,部分具备改造潜力的企业,可能通过“兼并重组”加入大型企业集团,实现转型。
    这场退场潮,既是对落后产能的“清算”,也是对行业发展的“重塑”。它让砖瓦行业告别了“低水平竞争”的时代,朝着绿色、高效、规范的方向迈进。但在这个过程中,如何通过财政补贴、技能培训、债务化解等方式,帮助受影响的企业与工人平稳过渡,仍是政策制定者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。毕竟,产业升级的最终目标,不仅是“淘汰落后”,更是“惠及民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