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引领与绿色转型:
国内隧道窑烧结砖行业的现状、未来与高质量发展路径
在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国家战略背景下,传统建材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。作为我国墙体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,以隧道窑为主的烧结砖生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约束与转型压力。从《“十四五”生态环境保护规划》到《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行动计划》,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相继出台,推动砖瓦行业向绿色化、集约化、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。本文结合国家及地方具体政策文件,系统分析当前隧道窑烧结砖的现实困境、未来趋势,并提出有理有据的发展建议。
一、政策框架:顶层设计与地方落实双轮驱动
1. 国家层面:明确绿色转型方向
《“十四五”生态环境保护规划》(环发〔2021〕46号)明确提出“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”,将砖瓦行业纳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监管范围,要求“对未完成环保绩效分级改造的企业实施停产整治”,并“严禁新增产能,推动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”。
《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行动计划(2021-2023年)》(工信部原〔2021〕108号)提出推动砖瓦行业“智能化改造、绿色化升级”,鼓励企业建设“数字车间”“智能工厂”,实现生产全过程自动化控制和能源精细化管理。
《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》(中发〔2021〕36号)强调“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”,要求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,严格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”,为砖瓦行业设下“双高”红线。
《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》(发改环资〔2022〕109号)鼓励利用煤矸石、粉煤灰、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废生产建材产品,对固废掺量≥40%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,为砖厂原料转型提供政策支撑。
2. 地方层面:以河南为代表,政策执行刚性落地
《河南省工业绿色发展规划(2021-2025年)》(豫工信联节〔2021〕188号)明确提出:“2025年9月前,全省年产能低于6000万标砖的烧结砖生产线全部淘汰”,并对城市规划区内砖厂实行“应关尽关”。
《河南省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实施细则》(豫环文〔2022〕35号)将砖瓦行业纳入绩效分级管理,规定:
A级企业:需实现颗粒物≤10mg/m³、SO₂≤50mg/m³,具备全封闭原料库、新能源运输车辆;
B级企业:排放达标,具备基本治理设施;
C/D级企业:秋冬季停产,限期整改。
《河南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(豫建科〔2021〕52号)提出“到2025年,新型墙体材料占比达到75%以上”,并要求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购绿色建材,形成对传统烧结砖的市场替代压力。
二、现实困境:隧道窑烧结砖的“四重压力”
1.政策刚性约束
国家和地方政策形成“组合拳”:禁新、限扩、淘汰、提标,企业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。尤其在河南、山东、河北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,监管执法日益严格。
2.环保成本飙升
达到B级绩效需投入数百万元进行无组织排放治理、在线监控系统建设;升级至A级则需数千万元进行超低排放改造。中小砖厂难以承受。
3.原料资源受限
《土地管理法》和《耕地保护条例》严禁采挖耕地黏土,传统原料来源被切断。企业必须转向固废利用,但技术储备不足。
4.市场替代加速
装配式建筑占比逐年提升,住建部《“十四五”建筑业发展规划》提出“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30%以上”,直接压缩烧结砖需求。
三、未来趋势:数量锐减,绿色集约成主旋律
1.企业数量将大幅减少
据河南省工信厅数据,2024年全省砖厂数量约4200家,预计到2030年将压缩至不足1000家。全国范围内,合规烧结砖企业或将减少至3000家以内。
2.生产方式全面绿色化
燃料清洁化:天然气、生物质燃料替代燃煤;
原料资源化:固废掺量≥40%,实现“吃废治废”;
排放超低化:A级企业成为行业标杆;
生产智能化:DCS系统、AI温控、无人装卸成为标配。
3.产品结构高端化
传统实心砖退出市场,取而代之的是:
高保温空心砌块(导热系数≤1.0W/(m·K))
装饰一体烧结砖
固废基生态透水砖
适配装配式建筑的模块化墙体构件
4.产业格局集中化
行业将形成“头部企业主导+区域整合”的格局,通过产能置换、兼并重组,形成若干年产能超亿块的现代化绿色建材集团。
四、发展建议:以政策为纲,走绿色转型之路
1. 以“环保绩效B级”为底线,争取政策支持
企业应对照《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》要求,制定“一厂一策”整改方案;
申请环保专项资金、绿色信贷,加快无组织排放治理和在线监控建设;
对标A级标准,提前布局超低排放改造。
2. 深度融入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发展固废资源化产业
与电厂、煤矿、建筑单位签订固废供应协议;
研发高掺量煤矸石、建筑垃圾制砖技术,提升产品性能;
申请“资源综合利用企业”认定,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(依据财税〔2015〕78号文)。
3. 推动技术升级与智能制造
引进智能码坯系统、隧道窑AI温控系统、余热发电装置;
建设数字化工厂,实现能耗、排放、质量全流程监控;
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开发低碳烧结工艺。
4. 主动参与行业整合,避免被边缘化
小型企业可探索“产能入股”“联合技改”模式,融入区域龙头企业;
利用“产能置换”政策,向规模化、集约化方向发展;
拓展产业链,向“固废收集—制砖—绿色建筑应用”一体化转型。
5. 政府应加强分类引导,避免“一刀切”
对真正实现绿色转型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、用地支持;
建立“绿色砖厂”示范名录,优先推荐参与政府项目;
加强新型墙材标准制定与市场监督,防止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
五、结语:绿色发展才是未来,数量上会很少
未来的中国烧结砖行业,不再是“高耗能、高污染、低附加值”的代名词,而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、绿色建材的组成部分、智能制造的实践场景。那些仍在依赖黏土、燃煤、人工操作的企业,终将被时代淘汰。
正如政策所指、趋势所向:绿色发展才是未来,烧结砖厂的数量上会很少,但每一个都应是绿色转型的典范,是“变废为宝”的实践者,是建材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。
隧道窑的火光不会熄灭,但它燃烧的,不再是耕地与煤炭,而是创新、责任与可持续的未来。